In the Name of Architecture

上海,东方人觉得她是西方,西方人觉得她是东方,南方人觉得她是北方,北方人觉得她是南方。也许是由于地理历史原因所塑造的,或许根本还是地理决定。

《侬好,上海》系列专题继续出发,发达的公交地铁系统再加上“11路车”即可满足“扫街”需求。

第一站来到华山路的上海戏剧学院,熊佛西楼的门,校区虽然小,但是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建筑都很漂亮

沿着华山路,走到丁香花园,曾经是李中堂的私家别墅

再进入安福路

通过五原路绕回武康路

路过巴金故居

又进入复兴西路

穿过湖南路来到上海图书馆,刚好吃过午饭就搭地铁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(旧发电厂改造后)。

外面风景,看到卢浦大桥,世博馆 ,黄浦江

日光正好,飞鸟凌日

网上搜了一堆博物馆看展览都要付费,发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免费开放,然后查到当天有场圆桌论坛是关于非常建筑泛设计,主持是建筑师 张永和,邀请了两位建筑师 葛明、王骏阳做嘉宾。

三位建筑师分别选取几张图片来展开讨论,我作为外行看热闹并有几番体会:


1、开始讲到几位国外著名的建筑师时,都提到动手实践,建筑师既能把脑里所想的画在图纸中,而且亲力亲为砌砖斗木。建筑师与计算机工程师一样,动手实践非常重要,说来惭愧,软考拿了系统分析师高级证书后,一直缺乏动手实践的行动。


2、泛设计与人的存在方式息息相关。人,始终是设计的主角和参照体系。人的尺度,规定了“合适”的标准;人的需求,开始了“功能”的想象;人的观念,形成了“文化”的雏形。只有对“设计”的溯源与打破壁垒的追问,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“人”的空间样态,小到日常着装、家具,大到建筑、社会景观。但是,联想起CCAV那个大裤衩,广州芳村铜钱大厦是违背了人的尺度,毫无美感可言。


3、城市与社区的关系,建筑在现代人的印象是把人居住的社区与城市隔离开来,但是另外有些建筑师是将社区和城市互相渗透,那副图片虽然不清晰,但是让我联想到新疆喀什噶尔古城,以及上海石库门这些现存的成功例子(希望不要都被拆了,最好原样重修),现在开始提倡城市和社区互相融合,所以前人的智慧给了我们不少复兴启示。另外还有古代山水画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