侬好,上海 2016

今次上海之行刷新了最长出差时间记录,比非洲刚果Brazzaville(4个星期)还多一个星期。上海没什么名山绿水,也找不到海,唯独建筑引人瞩目。因此主要拍了黄浦、卢湾、静安、徐汇、虹口这几个区的建筑,包括民居石库门、花园洋房、宗教建筑等。

今年1月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》活动纪念这位为上海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老外,一个曾经不把自己当外人的“阿拉上海宁”。趁周末时光走访这位自喻为“飞翔的荷兰人”的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建筑遗产。

国际饭店,《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》一书就是以此建筑为封面图,在人民广场拍过去,感觉是置身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,其实这座大厦就是模仿纽约的暖炉大楼。







大光明电影院




电影院里面地砖还有神奇符号,不明觉厉




在闹市中还有个慕尔堂,匆匆而过差点把它忽略了,门墙写着“真理使爾自由”




静安区的上海辞书出版社(何东旧居),爱奥尼克柱式门廊和壁柱




另外在绿房(刘同文旧宅)子和爱神花园(刘吉生旧宅)就吃了个闭门羹,情况类似孙科旧居,因为这些地方分别是xx设计院,xx协会,xx研究所,门前保安恐怕我这个外来人打扰行政机关里面做城规设计,创意写作,生物研究的老爷们。




在爱神花园门前拍了张就被赶走了,我不由得想起 Chinese characters 这个词来。




路上街景总算让我重新愉悦起来




继续回到邬达克建筑系列,汾阳路的丁贵堂,住宅高二层,假三层,平面对称,砖木混合结构。屋顶的红色筒瓦,山墙的帕拉第奥式窗,阳台的铸铁栅栏,门窗纤细精巧的水泥砂浆雕饰,窗间的螺旋形柱,底层的开敞式露台,三个连续的半圆拱形券门形成的门廊等,都充分体现了西班牙建筑的特点。




之后到长宁区番禺路邬达克自宅,英国乡村风格别墅(据说是因为老婆喜欢)




旁边的新华路就是旧时哥伦比亚豪宅区




更偏远的西郊,息焉堂,教堂造型现代,但穹顶为拜占庭风格,门窗则是哥特式的。平面为等十字形,底层和二层的地面均铺彩色花岗岩。四角有四根束柱,上承帆拱与穹隆,显示出拜占庭建筑特征。穹隆底部密排一圈尖券窗洞,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,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。




回来武康路,武康大楼,让我想起广州的爱群大厦,邬达克建筑还有很多,脚力时间有限就到武康大楼结束。




但是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的这个分叉路口也是醉了,世界上也就法国人喜欢这样设计的,欧洲巴黎,非洲布拉柴维尔,东方上海,我猜加拿大蒙特利尔和美国路易斯安娜都有类似的街道




武康路果真是文青圣地,为了去常熟路坐地铁,误打误撞走进了五原路,发现也是一条充满趣味的单行道,被一卖古董Handshop的门口马灯吸引进去了




意犹未尽,下一个关注点:石库门建筑,卢湾区的新天地,田子坊去年逛过就没拍照,这次走了步高里(有个法语名字cité Bourgogne: 勃艮第居民区),当然这地方没葡萄酒和牛肉啦。




其他街拍




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,1933老场坊




鲁迅公园瞻仰下迅哥儿,听一曲民间交响乐《上海滩》顺便赏花




步行处处甜甜蜜蜜的甜爱路




多伦路的鸿德堂,中国古典复兴建筑风格,在重檐大屋顶下用斗拱与墙体相连接,用中式的巨柱支撑起西式的宏伟高大




松江新区的钟书阁




绍兴路街景,另外绍兴路有很多文艺个性书店,例如: 汉源书店,开闭开诗歌书店(绍兴路80号)




引用同济大学的伍江教授总结上海建筑的特点是:

- 时尚而不激进
- 奢华而不张扬
- 实惠而不失考究
- 跟风而不乏个性

通过阅读与行走,发现上海实在太具有“魔都”特质。上海因为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,可以划定租界丧失主权,被列强伸手攫取利益,也可以用仁慈宽容之心接受走投无路的犹太难民,成为举世闻名的诺亚方舟;哈同、沙逊、马勒等等外国贫民可以在上海发迹成为大亨,证明了上海是“冒险家的乐园”,但是无数吃苦耐劳的小老百姓,来到上海也可以赢得生计,安身立命养家活口,这也证明上海更是无数勤劳朴实的升斗小民的福地。上海到今天都是一个码头,一个驿站,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在传达四个字:聚散离合。


Reference: